解放军筹划攻打北平之际,符定一主张先攻天津,毛泽东遂决定:“遵循老师的意见,先取天津。”
1948年深秋,西柏坡寒夜,周恩来在槐树下踱步。符定一携天津情报急至毛泽东处。军事会上,符定一主张先攻天津,众人沉思。毛泽东凝视地图与符定一,终言:“听老师的吧。”背后故事耐人寻味。
符定一与毛泽东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,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牢固而持久,展现了师生间独特的缘分与深厚的交往。
1917年,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内,一场辩论热烈展开。台上,毛泽东慷慨陈词,阐述《伦理学原理》见解,台下校长符定一不时点头赞许。
辩论会毕,符定一唤毛泽东至办公室赞曰:“泽东,汝今日之言甚妙。”遂赠其《新青年》杂志一本,“此乃吾自京携来,望汝一读。”此举为师生情谊之滥觞。
在校期间,符定一多次让毛泽东使用其私人图书室。深夜时分,图书室灯火通明,毛泽东常研读《伦理学原理》《天演论》等,符定一旁听,并与他讨论时事。
1918年冬,长沙爆发学潮,湖南督军张敬尧派兵围困第一师范欲捕学生领袖。校长符定一闻讯速至校园,挺身而出对峙士兵,并秘密安排毛泽东等学生由后门安全撤离。
1919年五四运动后,符定一力挺毛泽东等人组织游行。湖南当局欲捕游行领袖,符定一再次站出,威胁辞职以保卫学生安全。
1920年春,毛泽东在筹办文化书社时遭监视,符定一得知后,提供城南院落作临时据点,并常借购书之名传递信息与物资,使文化书社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。
1921年秋,符定一获悉当局欲大规模搜捕进步学生,即刻夜访毛泽东所住客栈,助其收拾行囊,并亲送至火车站,临行赠路费并嘱咐:“路上小心,此去北京之用。”
二、在延安再次相遇,他们共同怀揣着深厚的革命情怀,这份情感成为了他们并肩奋斗、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1936年深秋,符定一与几位老友在北平一茶馆品茶时,一名长衫青年李志明匆匆进店,在其耳边低语后离去,传递了来自延安的消息,他是地下党员。
当晚,符定一的宅邸变为地下党员的临时接头处,他们把重要文件隐匿于书架《四库全书》内,借符教授身份掩护,顺利传递党的文件和物资至各点。
1937年初,符定一住所渐成北平地下党重要据点。他借收集古籍之名,设书房于院内以接待党员。访客来时,他便摆出古籍,佯装进行学术研讨。
1938年春,符定一收到延安来信,邀其赴陕北公学任教。这让他忆起在湖南一师教学的日子。三个月后,他以考察西北文化为借口,默默离开了北平。
赴延安途中,符定一探访数村,沿途见闻深化了他对革命的理解。农民分得土地且夜校兴起,此情此景令他忆起在第一师范推广新教育的时光。
1939年冬末,符定一离延安返北平。毛泽东叮嘱其注意安全。回北平后,符定一借整理古籍掩护地下党工作,书房成信息传递要地,多次助党员脱险。
符定一在此期间与八路军北平地下交通站建立联系,利用教授身份多次协助转移重要文件和人员,其住所更成为地下党员的临时避难所,有力支持了革命事业。
1946年夏,符定一获赠特殊礼物——宣纸版《论持久战》,由毛泽东自延安专程派人送来,扉页题字:“赠符定一同志,毛泽东亲笔”,后此书成为他最珍贵的藏品之一。
三、在天津战役爆发之前,获取关键情报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,这些情报对于战役的胜败具有决定性影响,因此必须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。
1948年9月某深夜,北平城一茶馆内,几位长衫商人低语。符定一伪装其中,他面前的凉茶旁,摊着份报纸,下面压着张写满数字的纸条。
这些平凡数字实为傅作义部队的军力部署。符定一凭借多年构建的情报网,洞悉天津守军详情。他每周变换身份,在城内各处搜集军事机密。
在天津卫戍区,符定一的学生任军需处文书,私记守军粮草供应。每月,情报经特殊途径传至符定一。据记录,天津守军补给线困顿,军心不稳。
北平城郊老宅中,符定一会见了天津来的商人,其为天津工程处绘图员,秘密联络地下党。商人带来了最新城防图纸,详尽标示了暗堡、地下通道及火力点等防御设施位置。
搜集情报时,符定一重视北平周边要塞分布,发现天津地理位置关键,能制约北平。他分析要塞关系后,绘制了详细军事地图,并标注了进攻天津的最佳路径。
1948年10月初,符定一获重要情报:其学生、天津卫戍区某营长,受革命思想感召,愿通过地下党在关键时刻为解放军打开城门。
研究傅作义部队时,符定一发现其主力多集于北平,天津守军较弱。且天津多位将领与傅作义关系疏远,这些均可作为突破点加以利用。
符定一通过地下党员了解到,天津地下党组织已颇具规模,城内构建了全面的情报网,能实时掌控守军动态,且党员遍布军、政及关键部门,为解放军攻津提供了重要内援。
符定一整理情报时,在老地图上标出天津的军事设施、补给路线及潜在突破点,这份详尽情报经秘密途径送达西柏坡,为制定天津战役计划提供了关键依据。
四、在西柏坡军事会议上,各方围绕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,意见纷呈,但逻辑清晰,旨在通过深入讨论达成共识,以制定更为精准的军事策略。
1948年11月,西柏坡正举行军事会议,聚焦平津战役进攻顺序。会议室内烟雾弥漫,参谋长聂荣臻站在大幅地图前,仔细分析战局。
林彪率先提议直取北平,强调其政治中心地位,攻克将对国民党造成重创。鉴于东北野战军主力已至河北,条件成熟,刘亚楼亦赞同速战速决。
讨论将达成共识时,符定一提出异议,并从公文包中取出天津情报资料。他走到地图旁,指天津详析其战略地位,强调天津乃北平咽喉,控之即断北平后路。
会议室内讨论热烈,有人担忧符定一的建议拖慢战事,怕给傅作义转移兵力之机。符定一展示天津守军部署图,指出补给困难,士气不振。
讨论时,符定一展示了一份天津地下党的密报,指出守军部分部队动摇。他强调,攻下天津能阻断北平海路撤退,并获取众多军资。
罗荣桓赞同符定一的分析,并补充,军事战略上先攻天津更稳妥,能防傅作义调兵北平增难,且控天津港可阻国民党军海路逃窜。
刘伯承综合各方意见后,调整了初衷,认为符定一提供的情报,尤其是天津守军内部分析,极为重要。若能策反守军,战争损失将大幅降低。
会议后半,周恩来至地图旁,以红蓝铅笔勾画数线,结合符定一情报分析天津战役可能情形,指出先攻天津胜算更大。
会议历时数小时,毛泽东专注倾听各方意见。符定一汇报天津地下党已备战配合解放军,毛泽东重点记录。最终,他果断决定:先攻打天津。
会议一结束,参谋人员即刻制定作战计划,依据符定一提供的情报,特别是天津城防及守军部署,精心规划进攻路线,为天津战役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五、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,踏上军旅生涯。在度过一段充满挑战的军旅生活后,他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岁月,平静而深沉地度过了余生。
1949年初,平津战役结束后,符定一重返北平。漫步于旧街,他望见城墙五星红旗飘扬。这时,一名解放军战士送来一封邀请函,请他参与筹建军事院校。
军事院校筹备会首会上,符定一提出融合传统军事理论与实战经验的教学方案,并着重指出情报工作在现代战争的关键性,还将平津战役经验编为教材,成为院校重要教学内容。
1950年春,军事院校正式创立,符定一被委任为教育长,负责规划教学方案。他日查教学进度,并亲自授课于情报分析。授课时,他常以平津战役为例,强调情报工作之重。
同年夏日,符定一着手整理平津战役情报档案,细致分类并附上详尽注释。这些资料既记载了战役全程,也彰显了地下党员们的智谋与胆识。
1951年,符定一参与创立军事情报研究所,并整理多年情报工作经验,著成《军事情报学概论》,系统讲解情报的收集、分析与应用,此为新中国的首部军事情报学专著。
1952年冬,符定一着手培育年轻情报员,强调实践教学,常率学员实地考察收集情报技巧,并创建模拟训练场,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环境中学习。
1953年,符定一调至军事科学院,着手研究现代战争理论,融合平津战役经验与现代理论。他组建研究小组,专注探讨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角色。
1954年秋,符定一虽感身体不适,仍坚守岗位,整理大量资料成册,并在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设立情报研究资料室,这些资料对平津战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1955年初,符定一健康状况恶化,但他仍坚持完成《平津战役情报工作回忆录》,该书详述了他在战役中的经历,是研究该历史阶段的重要资料。
符定一在生命末期,将珍藏的文件、照片及笔记悉数捐给军事博物馆,涵盖平津战役时的密码本、地图与情报信,均为无比宝贵的历史遗物。
1956年3月15日,符定一在军事科学院办公室平静辞世。书桌上摊开着未竟的教学计划,旁边是那本泛黄的《论持久战》,静静地陪伴着他。
